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1
人之行,莫大于孝。译文:世间所有的善行,没有比孝道更重要的了。 感悟:俗话说:“百善孝为先。” 孝,是立身之本,是众善之初。 如果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,再有善心,也不过是伪善。 父母,给我们生命,教育我们成人,不辞辛苦,不求回报。 生养之恩,就是最大的恩情,孝顺父母,是最基本的善良。 一个人只有爱护父母,孝顺父母,才能有善因善果,福报临身。2
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译文:身体是父母给的,爱身体如爱父母,不敢有丝毫损伤,是孝的开始。 感悟:人们常说:“可怜天下父母心。” 父母的心,是世上最柔软、最无私的。 儿女无病无灾,身体健康,他们就心满意足,倍加幸福。 倘若稍有损伤,最担忧的是父母,最难受的也是父母。 一个人爱惜身体,善待自己,让父母安心,就是孝心。3
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孝之终也。译文:修身养德,成就自己,传扬名声到后世,使父母荣耀显赫,是孝的归宿。 感悟:常言道:“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。” 儿女品行端正,出人头地,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。 为人子女,切不可放任自己,败了名声,毁了前程。 应当积极向上,自立自强,正身修心,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。 哪怕没有多大成就,但人品出众,人生顺遂,便足以让父母欣慰。4
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,谓之悖德;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,谓之悖礼。译文:不爱自己的父母,却去爱他人的父母,是违背道德;不敬自己的父母,却去敬他人的父母,是违背礼仪。 感悟:《劝孝歌》中讲:“人不孝其亲,不如草与木。” 一个人不懂得孝顺自己的父母,还不如无心的草与木。 如果反而去敬重他人的父母,也不过是虚伪的礼仪道德。 太阳光大,父母恩大,身为子女,一定要知恩感恩。 爱人敬人,从父母开始,有序有节,才是真正的明伦理、守道德。5
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译文:孝,是德行的根本,所有品行教化都是从孝中衍生。 感悟:孝,就是德行的根本,大孝之人,必有大德。 《中庸》有言:“故大德,必得其位,必得其禄,必得其名,必得其寿。” 有德行的人,必能得到与德行相匹配的地位、财富、名声和寿命。 孝顺父母,其实就是在积德行,种福田,拿到打开人生幸福之门的钥匙。6
不义,则诤之。从父之令,又焉得为孝乎?译文:当长辈不道义时,要直言力诤,如果盲目顺从,怎么称得上是真正的孝? 感悟:《荀子》中说:“从义不从父,人之大行也。” 一个人不可以不孝,但也不能愚孝。 当父母有错时,应据理力争,而不是一味盲从顺从。 否则,让父母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,才是真正的不孝。 先顺从道义,再顺从父母,方为做人的大孝。7
爱亲者,不敢恶于人;敬亲者,不敢慢于人。译文:爱重父母的人,不会厌恶他人的父母;尊敬父母的人,不会怠慢他人的父母。 感悟:《孟子》有云: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。” 发自内心,尊敬自己的父母长辈,是人之常情。 推己及人,从而尊敬他人的父母长辈,是心怀慈悲。 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,人人都有爱心,社会才能和谐安定。8
孝子之事亲也,居则致其敬,养则致其乐,病则致其忧,丧则致其哀,祭则致其严。译文:真正对父母的孝顺,是居家时的恭敬,奉养时的愉悦,生病时的忧虑,逝世时的悲哀,祭祀时的严肃。 感悟:《礼记》有言:“孝有三,大尊尊亲,其次弗如,其下能养。” 孝顺,不止是让父母吃饱穿暖,还对要父母和颜悦色。 孝顺的最高境界,便是发自内心的感恩,时时刻刻敬重父母。 从生前的养老、敬老、尊老,到死后的送老、祭祀,都是儿女该有的孝心。 以父母之心感念父母,将心比心,始终和颜悦色,人生才不会留有悔恨和遗憾。 文末点亮在看,鼓励下儒风君!3秒加星标,儒风大家抢先看↙点击“ 阅读原文”,发现更多关键词:













